万家成语大全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节气网

什么时候立秋

  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当太阳达到黄子午线135度时,这是24个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月灵72候注》:“七月节,春文评论(李春)”。秋天,也拉,东西在这也拉。”“秋天”是指秋季开始的时候,夏天开始变凉。

  在中国古代,历秋分为三个季节:“第一个寒风来了,第二个白露珠落了,第三个寒蝉唱了。”第一个秋天过后,风吹来时,人们会感到凉爽,这与夏天的热风不同;然后,在年,地球上会有雾。早晨,那些感觉阴云密布、在秋天唱歌的寒蝉也开始唱歌。

  在气候学中,秋季的开始是指平均气温每五天稳定降到22摄氏度以下的日子。然而,中国幅员辽阔,纬度和海拔跨度大,使全国各地不可能在秋日同一时间进入凉爽的秋季。尤其是在中国南方,当夏季依然是夏季,而且台风雨季已经逐渐消失,气温更高,所以中医称这一时期从秋季初到秋分前为“长夏”。因此,除了长期的冬、春、秋相联系,没有夏区,我国很少有地区在“秋初”进入秋季。

  从气候特征来看,历秋因盛夏持续高温和秋日暴晒而被称为“秋老虎”,这使得它很难在短时间内散热。气象数据显示,这种炎热的气候通常持续到九月中下旬,那时天气开始真正变冷。

  黑龙江和新九的北部属于中国较早进入秋季的地区,但直到八月中旬才进入秋季。一般来说,北京的秋风在九月初开始变冷。秦淮地区的秋风始于九月中旬。十月上旬,秋风吹向江西省丽水市和湖南省衡阳市。11月初至11月中旬,缓慢的秋速到达雷州半岛。当秋天的信息发送到海南雅县天涯海角时,就快到了元旦了。就这样。

  虽然初秋后,夏季的热量依然强劲,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变凉。每天的温度变化开始很明显,通常白天很热,晚上比较凉爽。此外,秋天还具有农作物快熟的意义。

  时间一到初秋,就意味着炎热的夏天结束了,已经转为秋天。但温度不会瞬间下降,它有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有句俗语形容秋天的开始:“秋天的开始是凉风的日子”,也就是说,一旦秋天开始,它将比凉爽的秋天更糟糕。虽然秋天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凉爽的气氛,但另一种气氛也来到了我们身边,那就是秋天杀戮的平常气氛。

  秋天从8月8日或9日开始,那时太阳经度为135度。从这一天起,天空高高在上,凉爽无比,月亮明亮,风清爽,气温逐渐从高温中下降。然而,中国幅员辽阔,纬度、海拔各不相同,不可能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从气候特征来看,历秋因盛夏持续高温和秋日暴晒而被称为“秋虎”。尤其是在利丘周围,许多地区仍处于高温之中。

  气象资料显示,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持续到9月中旬和下旬,当时的天气确实可以降温,但当时的气温已经不像夏天的气温了。秋天过后,早晚的空气一直很凉爽,但中午的温度仍然很高。

  初秋以后,也有明显的特点来表现这三个季节。开始的一天一直很凉爽,因为这个季节不再是在炎热的夏天经常吹南风,而是开始吹北风,凉风吹来,清爽宜人,所以有“第一冷风来”的说法。第二次等待白露”,由于白天的阳光还很强,夜晚的凉风形成了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汽在清晨凝结成露水,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霜冻。第三季,树上有蝉,食物丰富,很适合吃

  立秋

  立秋(Autumn Begins),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公历8月7-9日左右,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节气。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Autumn Begins),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公历8月7-9日左右,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节气。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立秋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中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初候,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立秋时间

  2019年立秋时间8月8日 03:12:572020年立秋时间8月7日 09:06:032021年立秋时间8月7日 14:53:48

  2022年立秋时间8月7日 20:28:572023年立秋时间8月8日 02:22:412024年立秋时间8月7日 08:09:01

  2025年立秋时间8月7日 13:51:192026年立秋时间8月7日 19:42:262027年立秋时间8月8日 01:26:27

  2028年立秋时间8月7日 07:20:502029年立秋时间8月7日 13:11:222030年立秋时间8月7日 18:46:56

  2031年立秋时间8月8日 00:42:312032年立秋时间8月7日 06:32:162033年立秋时间8月7日 12:15:17

  2034年立秋时间8月7日 18:08:372035年立秋时间8月7日 23:53:492036年立秋时间8月7日 05:48:24

  快速导航:立秋   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时间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古人们依此来进行农事活动。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当中某个阶段的天气变化。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2019年二十四节气准确时间

  立春02月04日 11:14:14雨水02月19日 07:03:51惊蛰03月06日 05:09:39春分03月21日 05:58:20清明04月05日 09:51:21谷雨04月20日 16:55:10立夏05月06日 03:02:40小满05月21日 15:59:01芒种06月06日 07:06:18夏至06月21日 23:54:09小暑07月07日 17:20:25大暑07月23日 10:50:16立秋08月08日 03:12:57处暑08月23日 18:01:53白露09月08日 06:16:46秋分09月23日 15:50:02寒露10月08日 22:05:32霜降10月24日 01:19:37立冬11月08日 01:24:15小雪11月22日 22:58:48大雪12月07日 18:18:21冬至12月22日 12:19:18小寒01月05日 23:38:52大寒01月20日 16:59:27

  汉至明末使用“平气法”划分出来的节气,每节气分三候,可以见到黄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平气法”节气以黄河流域日短至的冬至日为起点,二十四个节气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使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快速导航:二十四节气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2019年二十四节气准确时间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相关节气: 惊蛰春分惊蛰时分龙抬头春分养生五个金规玉律春分时节应多喝各种养生粥清明节的美食春分吃什么清明祭祀清明节的活动春分的六大养生食物谷雨断霜

标签:时候立秋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折不回  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 百折不挠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比翼齐飞  比翼:翅膀挨着翅膀。齐飞:成双的并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服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